根據藥理學報道,某些中藥的有效成分,常需酒、乙醇中提取,如五味子水煎不及乙醇中提取好,丹參煎劑不如酊劑等等,所以目前新藥(包括部分中藥為原料)以酒、乙醇中提取為多。
酒,如果通過加工濃縮,便成為95%的醫用酒精,酒精也叫做乙醇。酒精外用擦浴,可使毛細血管擴張,促使散熱降溫,所以常用于高熱病人的輔助治療。而中醫及民間對推拿,也常用燒酒,取其疏通氣血,舒筋活血,消除病邪的作用。酒精通過稀釋成75%的濃度,常廣泛用于皮膚消毒。高粱酒一般約60度左右,紹興酒約30-40度左右,啤酒約5-6度左右,(標簽上的度數是麥精度數)米酒經過發酵,便成為米醋,米醋又名苦酒,如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并治》說:“少陰病,咽中傷,生瘡,不能語言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!彼幱每嗑浦,取酸以收之,收斂咽瘡。配半夏之辛,取辛以散之,配雞子甘,取甘以緩之,以發聲音,以緩咽痛也。醋,還可以用于防治某些疾病,例如冬春季節,感冒、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較易發生,怎樣進行預防?除了加強鍛煉,增強體質和服用某些必要的藥物以外,用食醋熏蒸房間,消毒效果很好。實驗證明,食醋熏蒸房間殺滅流感病毒確有明顯作用。
醋,還可以防治痢疾,在夏秋痢疾流行季節,可以常吃些醋,以增加胃內殺滅痢疾桿菌的力量。
根據中醫“蛔蟲得酸則伏”的理論,用醋可解膽道腸道蛔蟲病的絞痛,以蛔蟲得酸則靜也。
酒,經口服后,可由胃、腸直按吸收,進入血液,迅速遍布全身。就拿治療“冠心病”來說:因為酒在體內吸收快,進入血液,通過心臟,促使心跳加快,有促使冠狀動脈擴張暢通,并能使側枝循環的形成。從而使冠狀動脈血流暢通,結代脈(早搏)隨之消失。近代一些心血管專家,對“冠心病”亦主張飲少量糧食酒,例如啤酒等等,是有一定治療作用的。
酒,少量飲之,能使精神振奮,大量過量飲服,可致麻醉中毒,所以用酒治病,一定要根據各人的耐受性不同,而適當掌握其劑量,治病寧可小量開始,而后略予少量漸加。中醫認為:酒,內服,一般都適宜于陰證、寒證、瘀血阻滯等證(藥物炮制例外)。而對高熱病人出血證、陰虛肝陽上亢證、消渴、癲證、狂證、藥物中毒、嬰幼兒、以及不服酒(對灑有過敏反應的人)的患者,應當忌用。所以少飲有益,過飲有害。
近代用酒制的藥品,名目繁多,不可勝數,如用于補益強壯的,有十全大補酒,首烏酒,杞子酒,多鞭酒等等,用于通治風濕骨痛的,如虎骨木瓜酒、史國公酒、馮了性藥酒等等,還有臨床上作健胃的如龍膽草制成的苦味酊,用于止吐的如姜酊等,用于治痢的如楊梅酒等。我以前嘗以雞矢藤浸酒,用于治療痛證的也有一定療效。傷科方面,傷藥亦常用黃酒送服等等?傊匀∑浠钛娼、行瘀定痛的作用。
酒,根據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載:酒能散寒滯、開瘀結、消飲食、疏通經絡,調和營衛!秾嵱盟幮赞o典》載:酒為通血脈,助藥力要藥!吨兴帉W》(南京中醫學院,編于1959年)載:酒,性味苦甘辛,大熱,入十二經,功能和血通絡,助藥力,主治筋絡攣痛等證。
酒,還用于中藥方面的加工炮制,可以提高藥效,減少副作用,或改變其功用,例如:當歸酒炒更能活血,黃連酒炒善治目赤,黃芩酒炒專瀉肺火,大黃酒制能行上部,清上焦積熱,延胡酒炒能止痛行血。丸散酒服,可以加強作用,如薯蕷丸、大黃䗪蟲丸、赤丸、當歸芍藥散、當歸散、白術散、土瓜根散……,此外,中藥醋炒,可入肝而收斂,兼有增強止痛的作用。如延胡醋炒,既能止痛又可止血,香附醋炒,腎丸氣專入肝經等等,而目前的中藥,炮制加工,很難道地,實感遺憾!
綜上所述,酒在醫藥上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,它可涉及到內、外、婦、兒、傷、針灸推拿、中藥炮制、預防等各科的部分適應病證。由此可見,酒的確是一味良藥。自古至今,沿用已久。而現在有的中藥書上,卻把酒摒之于藥物之外,未免太忽視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