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湯尹才《傷寒辨惑論》云:“用藥煎煮,或用姜蔥,取其發散;或用棗,蓋棗能和百藥之力。”
清代張介石《資蒙醫經》云:“酒入藥為引者,取其活血引經;姜入藥為引者,取其發表注凝;小棗入藥為引者,取其消散和胃;大棗入藥為引者,取其補血健脾;龍眼入藥為引者,取其寧心利水;燈心入藥為引者,取其得睡神歸;蔥白入藥為引者,取其發散諸邪勿注;蓮實入藥為引者,取其清心養胃和脾!
《醫學階梯》云:“……治風用桑葉,治濕用桑枝;固腎用蓮蕊,澀精用蓮須;保胎用陳苧根,安胎用鮮苧根……”
上述既說明藥引的作用,又說明藥引是多種多樣的。例如,桂枝湯中若去其生姜、大棗使藥不用,就不能發揮調和營衛的作用。逍遙散中若廢棄薄荷不用,那么它的疏肝解郁作用就相對遜色。
《千金要方》五補湯后列“口干先煮竹葉一把”,說明了竹葉清熱生津止渴之效確鑿。
再如十棗湯中的大棗、大烏頭煎中的白蜜,它們消除劇毒藥品的毒副作用,就更是舉足輕重了。
即使常被人們忽視的鹽湯、醋水、酒,童便等,也都是增強療效不可缺少的輔料。
藥引的基本作用可歸納為以下三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