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文獻中,膏方的運用比較少,它的賦形劑和現在不一樣,現在的賦形劑主要是阿膠、白蜜、白糖等。以前的賦形劑沒有使用阿膠,并且膏方的藥味少,F在的藥味很龐雜,二、三十味左右,甚至更多。
關于膏方的使用,有一個發展的過程。膏方是藥物劑型中的一種。最早的藥物劑型,當屬伊尹所著《湯液經法》(已佚)中的湯液劑型。不過,最早的湯液是指五谷加水熬制而成,后來演變成把藥物加水煎出藥汁來,也就是現在用多種方藥熬煉后加賦形劑,文火熬煉制膏而成!稖航浄ā芬院蟮姆綍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涉及的方劑不多。至漢末,醫圣張仲景著《傷寒雜病論》,對劑型的論述有一些發展,該書對丸、散、膏、丹的記載已經基本形成。應該注意的是外科也運用膏,而我們所說的膏方均屬口服,因此“膏”也有內服、外用之別。
與膏方相關聯的方劑需要追尋其根源;仡櫄v史,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烏頭煎,在所煎藥物里面加蜜,所用藥物和賦形劑相結合。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指出“服藥有多種劑型,患者藥物治療中有依附膏煎者”,但沒有相關的藥物記載。至唐代,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《外臺秘要》《新修本草》等文獻中介紹了一些膏煎。與膏煎相關的方劑如《千金方》里有杏仁煎、枸杞煎等。至宋金元時期,我們所熟知的方書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里面介紹的膏方有凝脂膏,由棗仁、朱砂、乳香研末煉成丸劑,這還不算真正的膏方。金代李杲《東垣試效方》里記載有清空膏治療偏頭痛,還可以治療風熱頭痛等等。該方藥物組成有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甘草共研細末,用茶湯調如膏狀,這與現在的膏方還是有所區別。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所記載的藕汁膏由黃連、生地、牛奶、白蓮、藕汁,慢火煮,熬成膏狀,用來治療消渴病,這個方子沒有糖分含量高的藥物,消渴病的患者可以服用。元·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有大風膏的記載,用來治療諸般風搐,做成蜜丸,實際上也不是膏方。由此可以看出,宋金元時期的膏方雖然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進步,但這些處方還是不夠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