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作者將我們熟知的歸脾湯(丸)進行了新的解讀,示其治療的八種疾病及相關病例,并在后附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,將一方的使用進行了全面的總結!
名稱
歸脾湯、歸脾丸。
方劑組成
湯劑:
黨參5錢、黃芪5錢、白術5錢、茯神5錢、酸棗仁3錢、遠志1.5錢、木香2錢、桂圓肉3錢、當歸3錢、炙甘草2錢,水煎服。
丸劑:
黨參5兩、黃芪5兩、白術5兩、茯神5兩、酸棗仁3兩、遠志1.5兩、木香2兩、桂圓肉3兩、當歸3兩、炙甘草2兩。曬干或焙干后,共研細末,制成小蜜丸,每次服1.5錢。如制成大丸,每個重1.5錢,蠟殼包裹,早晚開水送服。
源流發展
本方見于宋代嚴用和所著的《濟生方》( 1253年),源出益氣湯(舊名四君子湯)(1151年)、當歸補血湯(1231年),加酸棗仁、桂圓肉、木香等藥,治療脾陽虛弱、心陰虧損而致氣血兩虛之證。其后薛立齋加入遠志,是針對心血虛而設,加強養心寧神作用。高鼓峰喜用本方加減治療各種虛證,對本方的運用有所發揮。現代實踐用歸脾湯治療神經衰弱等證,取得良好效果,豐富了運用本方的經驗。
性能效用
本方屬補血劑。中醫學所講的“補血”,并不是指“補充血量”、“補養血質”,而是針對“血虛”而設的一種補救治法。補血劑也就是能夠消除血虛癥狀的一類方劑。
“血虛”,不單純是由貧血引起,按中醫理論,心生血、脾統血、肝藏血,血虛與心、脾、肝三經有密切關系;心血虛則有心神恍惚、心驚易悸、失眠易醒;脾不能統血則有便血、崩漏,并從而因失血而加重血虛;肝血虛則有形體消瘦、面色蒼白、肌膚麻木、筋惕肉瞤(肌纖維抽搐)。
以上都屬血虛的表現,而歸脾湯具有強壯、滋養、鎮靜、抗貧血等作用,益氣補血,故能消除上述血虛癥狀。
方義分析
前人根據長期臨床實踐經驗,體會到補血和補氣是不可分割的,而且補血必先調氣,本方也是以補氣為先。
黃芪、黨參、甘草是補脾以固肺氣,茯神、白術既可寧心,又能補脾;木香醒脾氣又能行血中之滯,且可助參、芪補氣;當歸滋陰養血;遠志、棗仁、龍眼甘溫酸苦,用以補心。
如前所述,凡治血癥,不離心、脾、肝三經用藥,然而治實火之血,以順氣為先,氣行則血自歸經,治虛火之血,以養正為主,氣壯則能攝血,歸脾湯以補益脾氣為主、配合養血補心而治血虛,符合上述原則。
藥理作用
溫補營衛,益氣補血,其作用為滋養、強壯、鎮靜寧神,并有一定的抗貧血作用。
臨床應用
本方適宜于治療氣血兩虛之證。肺心肝脾腎的虛損而見有氣血兩虛者,均可服用,尤其適宜于治療由神經衰弱、貧血、病后虛弱、慢性失血而引起的頭暈頭痛、耳鳴視蒙、心悸心慌、失眠健忘、肌膚麻木等衰弱癥候群。
一、治頭暈、頭痛、耳鳴、視蒙
適宜于病后陽氣虛弱、心血虧損、肝血虛者用。一般體弱、貧血、神經衰弱而有上述癥狀者可用之。
病例介紹:李x x,女,42歲,間發性頭暈頭痛已三年多,近半年來晨起有耳鳴(似聞蚊子嗡嗡聲),并有視蒙,胃口較差,睡眠易醒,精神疲怠,診之脈弦弱,舌淡苔白。癥由脾腎兩虛所致,先用歸脾湯加枸杞子2錢,服5劑后明顯好轉,后改用歸脾丸,服一月,逐漸復原。
二、治心悸、心慌
自覺心動不安,甚而有驚恐感覺,心神不寧,其癥與神經衰弱、心臟神經官能癥有關者,可用歸脾湯治之。
病例介紹:潘x x,女,24歲,因新參加工作不習慣,比較繁忙緊張,思慮較多,漸感失眠,記憶力減退,伴有心悸心慌,月經失調,偶覺頭暈頭重,胃納亦差,脈弦弱,舌淡不渴。擬為脾陽及心氣兩虛,囑每日服歸脾丸二次,每次錢半,并囑多作運動鍛煉,加強工作計劃性,三周后恢復正常。
三、治失眠、健忘
由神經衰弱及一般體弱引起者,適宜用歸脾湯治療。
病例介紹:陳x x,女,36歲,一年來失眠、記憶力減退,晚上只能睡一、二小時,精神較疲乏,月經有時遲十天左右,色較淡,脈弦緩,舌淡質紅,苔白。此為心脾兩虛所致,投以歸脾湯加益智仁2錢,服三劑后睡眠漸好,后以歸脾丸調服一月,病情大有好轉。
四、治肌膚麻木
《靈樞》說衛氣不行則為麻木!端貑枴氛f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,都是指肌膚麻木,甚至部分麻痹,活動不便,由營衛或滯或虛引起,東垣歸之于氣不行,丹溪以為氣虛,故治麻木多從補氣補血活血入手,用歸脾湯,上肢或頭面麻加羌活、川芍;腰背麻加威靈仙、炒山甲,下肢麻加牛膝、獨活,效果頗佳。
病例介紹:胡xx,男,48歲,兩年來時覺四肢麻木,甚則有口舌麻、頭面麻,并覺氣短易累,睡眠不佳,脈緩弱、舌淡苔白。中醫認為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肌膚麻木,是由于肺脾虛弱所致,用歸脾湯,連服二周,痊愈八九,囑服歸脾丸善后。
五、治慢性失血,包括吐血、咳血、便血等,與郁怒、思慮等精神因素有關者尤其適宜
歸脾湯兼顧心、脾、肝三經而治,參芪術草補脾而固肺金,茯神、龍眼肉補心而益脾土,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,在辨證用藥上,火旺再加黑梔、丹皮,火衰加肉桂心。
病例介紹:劉xx,女,40歲,一年多來,時吐鮮血,每月三四次,每次五六口,總量約30毫升,體倦肢軟,胃口較差,間有頭暈眼花,氣促心悸,無咳嗽、潮熱,無胃病史,X線檢查肺正常,過去多服清涼止血劑,但效果不大。
診之脈虛緩,舌淡苔白,擬為脾虛而不能攝血,用歸脾湯加田七末錢半(先用開水沖服),服一二劑后,明顯好轉,出血停止,囑每劑復煎一次,再連服四劑,精神及胃口進一步改善,囑服歸脾丸以鞏固,觀察已四月,未見再出血、身體轉健。
江x x,男,40歲,便血已三年,每月約有十天左右有七八滴血于便前或便后排出,初疑為痔瘡,后又懷疑有直腸癌,但肛窺及直腸鏡檢均無發現,常服清涼止血之方,并無顯效,于是體質日差,精神疲乏,偶覺頭暈眼花,來診時見面色中度貧血,脈細虛弱,舌淡紅苔白,擬為脾虛不能攝血,且可能與腸風有關,用歸脾湯加醋炒防風3錢,連服三劑,已無便血,再服三劑后囑服歸脾丸以鞏固之。
六、治月經不調,包括經遲、經早、經閉、崩漏
丹溪認為經來成塊者由于氣凝,將行作痛者由于氣滯,經后作痛者由于氣虛,先期而來者血熱,后期而至者血虛?傊陆洸徽{都與氣血或虛或滯有關,治宜理氣調血、舒肝健脾,歸脾湯適用。
筆者治月經不調,慣以歸脾湯為主,隨證加減,經來成塊者加郁金3錢、香附5錢,將行作痛者加延胡索3錢、木香3錢;后期作痛者加川芍1.5錢;先期而來者加生地5錢、丹皮3錢;后期而至者加肉桂心4分(焗服);錯經妄行者加生赭石5錢、梔子3錢、丹皮3錢、生地5錢;經血色淡者加茯苓5錢、法夏3錢;經血色黑者加川紅花1.5錢、丹皮3錢、梔子3錢;月經忽多忽少,淋漓不斷者加山萸肉3錢、五味子1.5錢;經閉而屬血滯者加丹皮3錢、紅花2錢、生海蛤殼1兩;經閉而屬血枯者加柴胡3錢、茜根3錢、烏賊骨3錢。
至于血崩,系指經血忽然暴注,如潮涌至!端貑枴芬躁幪撽柌^之崩,武之望謂崩為氣虛不能約制;東垣治崩,重在大補脾胃;立齋論崩,亦以脾虛不能攝血;產寶分陰崩、陽崩,因熱而致謂之陽崩,虛寒所致,謂之陰崩。
筆者治崩體會,陽崩因熱者用歸脾湯加梔子3錢、丹皮3錢、生地8錢、龍膽草2錢,陰崩因于虛寒者用歸脾湯加血余炭3錢、祈艾4錢、五味子3錢。
七、治帶下
中醫認為白帶多因脾虛而致濕熱流注帶脈,出于胞宮,證諸現代醫學,多由宮頸炎所致。如屬濕熱下注兼淋而赤者,用歸脾湯加黃柏3錢、龍膽草1.5錢、梔子3錢;如屬脾虛氣陷者,歸脾湯加鹿角霜3錢、益智仁3錢。
病例介紹:余xx,女,28歲,婚后半年,白帶多,經婦科沖洗及噴藥,效果不大。診時見面色較蒼白、脈緩弱,舌質較粗而淡紅,苔白。擬為濕熱下注所致,投以歸脾湯加黃柏3錢、蒼術3錢,連服一周,已無帶下,囑服歸脾丸以加強體質。
八、治瘰疬流注
瘰疬為淋巴結炎,多生于耳前后和項腋間,由脾虛肝郁所致,治宜歸脾湯加柴胡3錢、白芍5錢。
流注屬于癤腫和膿腫等軟組織化膿性感染,由于未經有效治療,往往膿液流注,琳漓不愈,與痰氣阻滯有關,治宜歸脾湯加浙貝、香附。
病例介紹:李x x,男,13歲,一年來四肢軀干不斷出現瘡癤,來診時兩上肢各有五六個、兩下肢有六七個、背部、腹部和腋下亦各有四五個或五六個。精神疲乏、面色蒼白,胃納欠佳,伴有低熱,行動需人扶持,大便不能下蹲,體力十分衰弱,不欲睜眼。
診之脈細弱而略數,舌淡紅而苔白,舌尖稍粗。擬為營衛不和,脾虛氣弱,痰阻氣滯,治宜調和營衛,健脾補氣而化痰,乃予歸脾湯加法夏3錢、沒藥1錢,連服五劑,潰則漸斂,腫則漸散,服至十劑;已愈八九,精神胃口均好,服十五劑后,囑續服歸脾丸以調攝之。
注意事項
一、副作用
本方藥性溫和,不寒不燥,長期服用一般無不良反應。服后如有燥涸感覺者,可改用淡鹽水送服丸劑。
二、禁忌癥
熱邪內狀、陰虛脈數者忌用。
三、與補中益氣湯比較
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都配以補氣補血之藥,能補益脾氣,但歸脾湯重點在調理心脾,治療由精神因素損害所致的心脾虛損,長于補血養心;補中益氣湯重點在調理脾胃,治療由飲食和勞倦等因素所致的脾胃氣虛,長于升提中氣。
劑型用法
有湯劑及丸劑,湯劑以三碗水煎成一碗,溫服,復煎一次。丸劑早晚各服一次,每次1.5錢,開水送服。
加減衍化
歸脾湯去白術、木香、桂圓肉,加五味子、柏子仁、肉桂、茯苓、川芍、半夏曲,即成養心湯。由于養心湯有柏子仁養心血,肉桂通心陽,五味子斂心陰,故養心寧神作用更強,而補脾作用則不及歸脾湯。